论文降重

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研究[范文]

时间:2018-02-14 08:01:08 编辑:知网查重入口 www.cnkiid.cn

绪论

第一节研究现状

对于茅盾小说的研究长期以来最关注的就是《子夜》,特别是对于其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讨论,而实际上在四十年代,茅盾也创造了多部作品,并且通过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对这一形象系列保持着关注。比较而言,在对茅盾的研究中,对于40年代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关注,甚至说对整个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的关注就相对较少。

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研究

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研究

目前对于茅盾笔下的民族资产阶级形象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茅盾选择塑造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原因,比如吴承诚的文章《从茅盾选择民族资本家题材看其艺术个性》主要从为什么茅盾会对民族资本家题材敏感,并始终保持着对其的兴趣和偏爱入手,认为一方面是他偏重于理性思想的结果,想要通过民族资本家来反映社会。一方面也受他的美学趣味的制约,茅盾擅长分析社会现实,有史诗性的创作目的。除此之外,还有史瑶的《历史使命感与艺术形象——关于茅盾作品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也主要从茅盾为什么会选择塑造民族资本家形象入手,认为作者带有历史使命感,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带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这两方面的育化结合下,从总体上探索社会,探索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从而使作品具有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以《子夜》为例,着重分析吴荪甫的人物形象,结合作品分析了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穿插历史现实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客观。

还有涉及作品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廖美琳的《论茅盾作品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命运的揭示及其历史意义》,文章主要从茅盾对于民族资本家的理性与感性情感态度入手,认为从理性上其悲剧命运有着必然性,从感性上作者对其失败命运的同情和惋惜。并结合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来与那时必然失败的命运进行比较。主要以《子夜》为例,其它作品涉及较少。王涧的文章《盗火者的困境——论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认为民族资产家是盗火者,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经济形态,他们为此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意义。然而他们最终却难免失败没落。作者认为工商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境,也有被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忽略和否定的历史命运,再加上自身所带有的封建性,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

在其他涉及分析茅盾民族资产阶级形象系列的论文中,主要集中在其阶级“共性”及时代“个性”的分析中,如有吴承诚的《论茅盾作品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吴荪甫、唐子嘉、何耀先和林永清四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并从整体上考察了茅盾作品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形象体系,比如从这个体系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来评价这一形象系列的意义。作品分析较为详细。除此还有周昌义的《略论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文章简略分析了各个阶段民族资本家的特点,并且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来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共性,另一方面有不同时代的个性。杨有业的《试论茅盾笔下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将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分为四个阶段略作概述,又从其共同点:理想和作为、性格和能力、伦理和道德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王嘉良的《一代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造型——论茅盾小说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文章主要分析了茅盾为什么会将目光转到民族资产阶级一边,创造一个崭新的人物世界,从横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以及对半殖民地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些本质的揭示:进步性落后性兼而有之。又从纵向分析不同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所显示的时代性特征。党秀臣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轨迹的形象描绘——茅盾作品中人物形象系列研究》文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了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身上所具有的时代性,从而作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轨迹。

还有将茅盾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与其它作家对于该形象系列描写的对比,如周昌义《茅盾与曹禺笔下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比较》文章从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与曹禺的《雷雨》《日出》《桥》笔下的资产阶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同点,比如封建家长制的描写,以及不同点,比如侧重点不同,茅盾的民族资本家描写侧重于事业,曹禺侧重于家庭。茅盾对于该阶级有着同情,而曹禺对于民族资本家有着先批评后同情的转变等等,以及这些不同点形成的原因。

其他对于民族资本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一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但从中能够以小见大,窥见茅盾笔下不同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特征,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民族资产阶级所处的环境、所联结的各种关系,以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等,但因为不涉及资产阶级形象系列的分析,在这里只作简单列举。比如孙中田的《从<走上岗位>到<锻炼>》,文章从茅盾的创作历程,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展现出从《走向岗位》到《锻炼》内容上的变化。认为《锻炼》更加具有暴露和鞭挞的力量。同时将两部作品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进行了对比,认为对严仲平的描写更加突现表现出他的动摇和犹豫,更深刻的揭示了民族工业家的阶级特征,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丰满,同时更加表现当时时代主流特征。再如孙中田的《<霜叶红似二月花>与40年代小说》,文章从文化历史意蕴的角度,分析商业文化和农业文化的矛盾和纠葛,认为惠利公司的发展触犯了农民利益,商业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污秽的,必然与农民文化发生矛盾。同时王伯申本人在观念上也带有封建色彩,比如相信风水、包办儿女婚事等。

除此之外,刘清宏的《评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将林永清的形象与吴荪甫进行简单对比,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时代背景不同,《清明前后》更给人一种衰老没落的感觉,《清明前后》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是对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及民族资本家所作的形象的概括——经济上的拮据,事业上的挣扎,统制管制、官价限价,导致民族资本家的破产,这正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民族工业的基本状况。从而探讨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萧新如在《谈茅盾的<多角关系>》文章中主要从《多角关系》中国民党黑暗统治造成的民不聊生、小说人物唐子嘉和吴荪甫的对比、以及作品的结构人物形象的描写等来展开分析。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特殊”的阶级,对它的认识在不同的时段,是受到不同主流话语的影响而变化的,包括茅盾自己对于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比如研究者对于茅盾《子夜》中对于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形象的分析,在当时整个文艺界左转的大环境下,对于吴荪甫的认识多从单一的阶级分析的角度,对他的评价一路走低。认为他是一个“反动工业资本家”形象、“一个甘心与劳动人民为敌的反动资本家的丑恶形象”、他的悲剧是“背叛人民追随国民党反动派的必然历史命运”、他性格是“十分软弱无能而又动摇不定”。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吴荪甫作为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而忽略了他民族性爱国身份。并且将吴荪甫的悲剧,归结为阶级属性失败的必然,无视当时中国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直到80年代以后,对于吴荪甫形象的研究才打破了禁锢,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倾向。

目前关于茅盾研究的专著中,侯成言的《茅盾》、叶子铭的《茅盾漫评》等,大多主要从茅盾的生平、创作经历入手,对于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论述较少。在日本松井博光的《黎明的文学——中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中,介绍了茅盾在中国解放以前的创作经历,以及日本对于茅盾研究的一些概况,提出“以后茅盾的作品的中心主题,依然是在《子夜》的延长线上,这一点正如竹内好指出的那样:‘可以看出茅盾对这个民族资本问题非常关心,连在一九四五年他创作的唯一戏剧《清明前后》,也是以这问题为主题的’连在一九三八年日中战争爆发后不久写的《第一阶段的故事》也是这样,一九四九年末未写完的大作品《锻炼》也是这个主题”。简略提到了茅盾作品中关于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的主题延续。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艺术论》中也对于茅盾笔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进行关照,从其主题延续性、背负十字架命运的必然性、人物形象的历史纵深感,以及人物类型本质的两重性和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进行分析。丁尔纲《茅盾作品浅论》中的《论茅盾小说的典型提炼》中,从塑造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典型提炼的角度,分析茅盾的创作实践,并以《子夜》《多角关系》为例,分析茅盾小说中的时代性。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对于茅盾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塑造这一形象系列的原因,以及分析民族资本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属性、时代特征,探讨民族资本家最终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失败的原因等等。大多数文章立足于文本,集中在对于人物本身的分析中,而没有从中脱离出来看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轨迹,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茅盾对于这个阶级群体所观察到的问题,从而分析民族资产阶级在整个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在的位置、如何看待这一阶级群体等,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也将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论文写好后想知道重复率是多少?点击“知网论文检测入口”直连中国知网查重检测系统